2013年7月30日,由bet365资讯端、中央电视台电视剧管理中心主办的电视剧《花木兰传奇》创作研讨会在北京中国文艺家之家举办。中国视协领导赵化勇、张显,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仲呈祥等专家和学者及该电视剧出品单位代表和主创人员还有多家媒体单位出席研讨会,与会专家就该剧创作的得与失进行了深入研讨。
会议由中国视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张显主持。
苏晓苑:《花木兰传奇》的编剧
发言摘登:“在创作中,我一直在思考历史和传奇之间,怎么样去把握的问题。除了《木兰辞》之外,在历史上找不到关于花木兰的记载,也没有一部辽史或者少数民族的传记来专门讲述其人,我们只能通过北魏历史查到当时和柔然之间的来回,在遵循大的历史节点原则下,在人物表现上,我们在剧情上做了合理的想象,而且融入了一些现代观众更愿意接受,也能更吸引人的一些元素,包括一些悬疑、谍战,爱情都放在里面,这有传奇的东西,但不是恶搞历史,同时更不是篡改历史,我们要让花木兰真实起来,至少花木兰身上这种精神是最真实的,哪怕他是发生在公元400年中国土地上,但是她身上正能量的东西和偶像特质在今天仍然有很多现实意义。”
熊郁:《花木兰传奇》导演
发言摘登:“作为一个女儿,“替父”是家里面的事情,“从军是”是国家的事情,花木兰这个题材,我觉就是将个人、家庭和国家连起来,所以说实际上我们创作花木兰,在本质上是在做家国之间的关系故事。我一直觉得这是花木兰这个人物有意思的地方。”
刘玉琴:《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
发言摘登:“这部电视剧的可贵之处是在尊重广为人知的故事框架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因为原有内核中张扬的报效国家的精神已经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积淀了,这种尊重和继承为观众预留了巨大空间,这一点表现了创作者的严谨态度和使命意识,以及眼光和智慧。同时,历史传奇在当下的呈现,尤其需要吸纳当今各种有益的艺术养分和技术手段,进行现代的审美转换,其中的关键要体现时代精神,融入时代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和情感诉求。”
李春利:《光明日报》文艺评论版主编
发言摘登:“1998年,花木兰被美国迪斯尼搬上了荧幕,那个花木兰已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形象了,可是孩子们那么喜欢。所以非常遗憾,现在的孩子们都是这样,先接触国外创造的花木兰,同时接纳了美国的文化,美国的价值观。我觉得在这个意义上这部电视剧用最传统的,最大众,最普及的电视剧形式来还原这个中国制造的花木兰形象,很有现实意义。”
高小立:《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
发言摘登:“我认为并非青春偶像类型就不能放在像花木兰这样历史人物题材剧中,关键是如何尊重历史文化背景,人物性格特征,在这个大前提中,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来呼应当下年轻人的审美情趣。同时又能通过这样形式传达该剧主创想表达的思想内涵,并且使两者达到有机统一。”
康伟:《中国艺术报》副主编
发言摘登:“正是对传奇叙事追求,《花木兰传奇》塑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花木兰和人们期待的花木兰。传奇叙事不是万能的,如果在不知不觉中越过边界可能会看到传奇的限度。就宏观层面上来说,我们为木兰和柔然王子在跨越国家与民族、直达理想的爱情而揪心的时候,可能也会问,爱是否真的能够解决战争都解决不了的国家和民族之争?就结构而言,我们围绕和亲图展开的剧情而盘算的时候,可能也会问,这样一个跌宕起伏的十分好看的开篇,是否能够与此后剧情有机整合?这些问题都是见仁见智的,没有正确答案,但是我觉得也是值得关注和讨论的。”
张德祥: 《当代电视》主编
发言摘登:“这个戏的人物,前面是一个织女,表现女性柔的方面;到后面走上战场以后,又显示刚的一面,整体上来说也是刚柔相济,所以说这个作品整个看下来是和平的正气歌,是现代观念与忠孝仁义,与传统的观念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
张国涛:《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
发言摘登:“关于电视剧艺术的担当的问题,现在的戏说实话,雷剧、神剧满天飞,抗日剧把鬼子一撕八瓣都不是有担当的表现,这个戏还是有担当的,让我们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包括看到了一些问题,这部戏对于我们古装剧的创作有启示或者意义的,我觉得《花木兰传奇》的改编走了条正路。”
赵彤:中国视协理论研究部主任
发言摘登:“本剧将和亲故事纳入花木兰故事体系。在本剧之前的诸多改编作品中,对木兰辞描绘的‘木兰当户织’演绎的蜻蜓点水,而在本剧被演绎成织造和亲图,这个剧情价值填补了为花木兰从军进行充分补充,而这一笔历史价值在于,他点出来了在古代民族交往史当中,除了征战谋取和平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谋取和平的方式,就是联姻。有了这一笔古代女性在民族间纷争中处境就更加丰富,本剧中和亲图不只是一个影子,就把和亲具体情节化了,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诸多的民族之间的,不光我们去和亲,其他民族也有到汉族和亲的,对和亲典故的引用,我以为是这部电视剧较之前做最突出的特点,也使本剧有了一定的历史深度。”
仲呈祥: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发言摘登:“这部电视剧创作的方向是好的,这个戏看完了张扬了一种,至少是化干戈为玉帛,追求和平,追求正义的精神;张扬的是要像花木兰那样,尽忠尽孝,有自己的追求;张扬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里面的各个民族,最后要通向融合。这个是好东西,不是坏的。不像现在有的影视剧,张显的是一种消费主义,豪华生活,莫名其妙的婚外恋等负面的能量。我对这个戏总体上我认为是给人正面的能量,是好的一种表现,但是在历史情景的还原上,在历史学养准备上,就算是传奇剧,也要多一点历史品位,也要经得住历史学家和文学史家们的拷问。”
李准:著名文艺评论家
发言摘登:“我觉得这部片子从总体上保持了花木兰作为重心的塑造方法。原来《木兰辞》里面几个主要定位,‘讲孝道’,‘妇女要自强’,‘对国家,对社会的担当,责任担当’,这些东西,从基本的价值观和精神取向上来看都是是沿着原来带有的经典的花木兰的精神道路、原有精神内涵向前发展的,这在根本上思想精神指向是立住脚的,而且也非常有现实指导意义。但是谈是一个古典名著,这种现代需求,现代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的进入,进入到什么程度,这种改编要做实历史背景的准确考古,要对那个时代的时代主题,时代氛围,时代的民族关系就要有比较扎实的了解,对一些细节,编出故事来,要下更多的功夫。”
赵化勇:中国视协主席
发言摘登:“我们电视剧的创作还是应该本着对观众负责的态度去引导观众,而不是迎合观众,这是非常重要的。观众的年龄层次不一样,观众的思想修养也不一样,如果说我们一味的应合观众可能会走向非常偏的地步。我想作为艺术家为电视剧创作,应该把引导放在一个非常主要的地位,这个引导按照中央主流思想,按照中国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去创作一些尽可能好的作品。搞艺术创作和考古研究绝对不一样,如果把这部艺术作品严格到考古剧进行研究,以后谁也不敢写文艺作品了,总是有问题的,正像刚才最后李准主席说的,到底有没有花木兰这个人,到底是哪个朝代的,都在有争论,我就在想既然有争论,就允许我们作家百花齐放去创作。但是有一条,在创作的时候不能走入误区,如果把背景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你就需要尊重特定历史时期我们历史学家们对这段历史的研究考察,不能失真,更不能违背。”
来源:中国视协
作者:刘莉莎
摄影:裴月华、李海峰
责编: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