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反映的是一个血雨腥风、动荡不安的年代,但是从一开始我们就确立了画面的风格要清新亮丽。因为我们不是以还原历史原貌为最高追求,而是力求将人物的内心状态外化到屏幕上,凸显人物的精神风貌、内在气质和人格魅力。我们将这一原则完全贯彻到服装造型的设计、场景的选择和画面构图的取舍中,而这一风格不仅符合我们最初要拍一部青春偶像剧的定位,也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恰同学少年》的成功不仅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感到欣慰,同时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无论是什么题材的电视剧,坚实的剧本基础、全体工作人员的热情投入,创作中每一个环节的精雕细琢都是必不可少的;而《恰同学少年》这样一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要想深入人心,就要求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新颖的选材、独特的视角、鲜明的立意、崭新的风格、准确的定位,这是决策者和创作者共同坚持的追求,是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有益的探寻。
一直以来,在电视剧如何弘扬主旋律这个问题上,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它往往主题先行、形式僵化、内容空洞而缺乏说服力,无论剧情还是人物,都会让观众产生一种疏离感。但是在《恰同学少年》播出后,许多青年人在网上发表的言论却超出了我的想象,让我在惊喜之余,也受到了启迪。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总是困惑于当代年轻人对日韩偶像、欧美明星的追捧。作为一个电视人,我们是否也应该反省:我们有没有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有没有成功地给他们塑造精神偶像?这不禁让我想起2000年热播的一部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戏曾经引发过一场关于精神偶像的激烈讨论:谁是我们时代的英雄,保尔还是盖茨?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民族英雄,一个是美国当代商业界的传奇人物。当时我就在想:以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辉煌,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难道就找不出我们自己民族的时代英雄吗?当《恰同学少年》播出后,网上许多年轻人把毛泽东等一批革命先辈确立为自己的精神偶像时,当剧中所弘扬的精神得到了观众强烈的呼应时,我心里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恰同学少年》的成功,恰恰说明观众需要主旋律电视剧,需要一种精神信仰的指引。
如何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深入人心?这不仅要立意高远、导向明确,还应该好看耐看,这条探寻之路将会是漫长的,《恰同学少年》只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作为一部文艺作品,当我们要传达给观众一些美好高尚的情怀时,我们应该抛开说教的面孔,用真实的情感走进他们的内心,寻找最深层次的共鸣,只有这样,作为创作者的初衷才能最终实现。